刘汝醴(1910-1988)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与美术理论研究者,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曾先后在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任教 [3] [6] [8]。作为徐悲鸿弟子,他在美术史论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出版的《艺术的社会意义》《苏联艺术史》《古埃及艺术》等著作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白 [7-8]。
1950年以军代表身份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人事调整工作,推动新中国初期美术教育体系改革 [2]。其学术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副主编)构建了系统的美术知识体系,培养出雷晓宁等新一代艺术人才 [4] [8]。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与俞剑华等学者共同奠定该校美术史论研究基础,使其发展成为该领域学术重镇 [1] [5]。
- 中文名
- 刘汝醴
- 生卒年份
- 1910-1988
- 籍 贯
- 江苏吴江
- 毕业院校
-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
- 代表著作
- 《艺术的社会意义》《古埃及艺术》
- 学术职务
-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副主编
- 工作单位
- 南京艺术学院(1953年起) [6] [8]
教育背景
播报编辑
1927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1931年转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接受系统的西画训练。1932年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开始接触进步艺术思想。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教,培养革命美术人才 [8]。
学术生涯
播报编辑
1953年起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展美术史教学,主持编写《埃及的古代美术》等教材,其油印本在20世纪中期成为国内美术院校重要教学资料 [4] [7]。80年代与俞剑华等学者形成学术梯队,推动该校完成多项国家级美术史研究项目 [1] [5]。
出版专著涵盖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其中:
- 《苏联艺术史》系统介绍社会主义美术发展脉络
- 《英国水彩画简史》填补国内西方绘画流派研究空白
- 《桃花坞木版年画》开创民间美术学术化研究范式 [8]
重要事件
播报编辑
1950年作为军代表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组工作,主导调整林风眠、潘天寿等教授的聘任状态,推动建立新型美术教育体系 [2]。1979年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副主编,历时五年完成这项奠定当代中国美术学科基础的系统工程 [8]。
社会贡献
播报编辑
抗战期间创办"雁风画室",通过美术创作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筹建上海博物馆,抢救保护大量珍贵文物。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期间,建立舞台美术理论教学框架,培养了新中国首批专业舞美设计人才 [3] [8]。
学术影响
播报编辑
其"中西美术比较研究"方法论深刻影响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史论研究走向,南京艺术学院基于其学术成果设立了美术史论、书画美学等研究方向 [5] [7]。弟子雷晓宁继承其中西融合理念,成为当代画马艺术代表人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