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与财政部自2007年起联合实施的高等教育项目,旨在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形成示范性专业集群 [1] [4]。截至2015年,该项目已分七批建设300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点,覆盖92个本科专业类。建设要求包括改革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教材建设和建立校内外协同机制 [1] [4]。典型案例包括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等专业,部分高校已依托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区域人才培养基地。
- 主管部门
- 教育部、财政部 [1]
- 启动时间
- 2007年
- 建设目标
- 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1]
- 分类层级
- 国家级、省级 [2]
- 资助标准
- 20万元/点 [1]
- 建设重点
- 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4]
发展历程
播报编辑
2007年启动首批建设,2010年第六批批准804个专业点(含53个自筹项目),截至2015年全国累计公布七批共3000余个建设点 [1]。建设范围涵盖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郑州轻工业学院以16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依托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的卓越人才。
建设目标与要求
播报编辑
以"分类指导、强化特色"为原则,要求各建设点:
- 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加产业新技术内容 [4]
-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建设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4]
- 推行教材立体化建设,鼓励使用国外原版教材 [4]
- 建立校内外联合师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产学研能力 [4]
实施与管理
播报编辑
项目管理需遵循《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实行校院两级责任制 [1] [4]。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建设内容需在官网公示进度 [1]。教育部对建设点实施动态评估,未达标者将取消资格 [3]。
建设成果
播报编辑
截至2020年典型案例包括:
-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级建设点)
-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第四批国家建设点)
- 南昌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六批建设点) [1]
现存问题与对策
播报编辑
部分建设点存在同质化严重、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 [3]。解决途径包括:
- 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评估 [3]
- 分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00多个
- 完善动态淘汰机制,强化过程监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