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拼音:li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9]。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文构形说法多种,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良”像屋有廊庑之形,本义指回廊、走廊,是“廊”的初文。“良”基本义指善良、贤良,也表示美好、良好。“良”字虚化后又引申为程度深、特别、确实等义。 [17]
- 中文名
- 良
- 拼 音
- liáng
- 部 首
- 丶、艮 [13]
- 五 笔
- YVEI(86);YVI(98) [2]
- 仓 颉
- LAV [2]
- 郑 码
- SXO [2]
- 笔 顺
- 点、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 字 级
- 一级(编号:0884) [9]
- 平水韵
- 下平声·七阳 [3]
- 笔画数
- 1+6,6+1(部首+部首外)
- 注音字母
- ㄌㄧㄤˊ
- 统一码
- 826F [2]
- 国标码
- C1BC
- 四角码
- 3073?
- 异体字
- ??、??、??、??、??、??
- 造字法
- 象形字(存疑)
- 字形结构
- 独体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良”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2、3等形,西周金文(图4、5)比甲骨文增了作为纹饰的几横画,基本形状未变。春秋战国时期,下部构件音化为声旁“亡”,秦汉文字的规范写法是上为“ㄇ”,中为“日”,下为“亡”。或将上端的“ㄇ”与中间的“日”相连,《说文解字》小篆(图16)就是这类构造,楷书写作“良”,构形为“艮”字上加一点。 [1]
关于“良”字甲骨文所模拟的形象说法很多,尚无定论。林义光《文源》据金文,认为良像量(liàng,古代用来测定容积的器具)的正面形象,“当即量之古文”。黄约斋《字源》曰:“良是粮本字,指出门带的干粮,故作长囊裹米的形象。”唐兰《释良》认为“良”模拟古代的“豆(一种盛食物的器物)”。高鸿缙《中国字例》:“细玩甲文,殆象风箱留实之器。谷之轻恶者随风吹去,其重而良好者坠入此器折转而存留,故托以寄良好之意。” [1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良”字“象穴居之两侧有孔或台阶上出之形,当为廊之本字。”中间的“囗”表示穴居,两端是孔道,好似走廊 [16]。何金松认为“良”的古字形像人头,上像头发,中像头,下像长须。《说文解字》所载古文“图12”正与“首”的篆文相似。 [15]
《说文解字》说:“良,善也。”“良”在古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善良、好,和现代汉语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例如《诗经·小雅·角弓》说:“民之无良,相怨一方。”“良”作善良讲。而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说:“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是说吉利日子好时光,恭敬地祭祀上帝使其快乐。“良”作美好讲。“良”核心意义是“好”“善”,因此引申出更多相关意义。例如对兵器、人的描述可以使用“良”:“良才”“良器”“良民”“良家妇女”等,分别指优秀能干的人、精良的兵器、安分守己的老百姓和从清白人家或者家教好的家庭出来的女性。此外,“良”在古代还是对自己丈夫的一种称呼,古乐府《读曲歌》写道:“白帽郎,是侬良。”其中的“良”即丈夫。
人们常常会说“良知”,这里的“良”表示与生俱来的意思。这是从“良”的基本意义“好、善”引申而来的,人们往往认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没有经过社会污染的东西,因此很好,于是就用“良”来形容它。“良”还常常用作程度副词,表示“很”的意思,例如“良久”即很久的意思。 [17]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liáng | 形容词 | 美好;优秀 | good;fine; nice;excellent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 |
和悦;和睦 | amiable |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 | |||
副词 | 表示程度较深,相当于“很”“甚” | truly;very | 《汉书·冯唐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道:‘仁兄所见良是。’” | 良久;用心良苦 | |
表示肯定,相当于“确实” “果然” | certainly | 《后汉书·景丹传》:“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 | |||
名词 | 善良的人;贤良的人 | 《左传·僖公七年》:“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 | 忠良;除暴安良 | ||
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 《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皆有枕北止。” 郑玄注:“妇人称夫曰良。”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之三十》:“白帽郎,是侬良,不知乌帽郎是谁?” | ||||
(Liáng)姓氏用字 | |||||
动词 | 认为好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齐人立敬仲之曾孙酀,良敬仲也。” 宋·苏舜钦《杜谊孝子传》:“其父刚狷,独不良于谊。” | |||
能够 | can | 《左传·昭公十八年》:“民震动,国几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 |||
liǎng | - | 【方良】也作“魍魉”。传说中的山精鬼怪名 | 《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 ||
làng | - | 同“埌”。坟墓 | 《庄子·列御寇》:“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 陆德明释文:“良或作‘埌’,音浪,冢也。”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4]《汉语大字典》 [5])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畗部】吕张切(liáng)
善也。从畗省,亡声。
??,古文良。
??,亦古文良。
??,亦古文良。
【注释】徐锴注:“良,甚也。故从畗。” [10]
说文解字注
“善也。从畗省,亾声”注:吕张切,十部。
“??,古文良” 注:《玉篇》不录。
“??,亦古文良” 注:《玉篇》作??。 [11]
广韵
吕张切,平阳来 ‖ 良声阳部(liáng)
良,贤也。善也。首也。长也。又姓。《左传》郑大夫良霄,郑穆公之子子良之后。吕张切。十八。 [12]
康熙字典
【未集下】【艮部】 良;部外笔画:1
古文:??、??、??。
《广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并音梁。《说文》:善也。《广韵》:贤也。《释名》: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又《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注:元,大。良,善也。
又《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注:良,易直也。
又《尔雅·释诂》:良,首也。
又《博雅》:良,长也。
又《正韵》:器工曰良。《礼·月令》:陶器必良。《周礼·天官·王府》:掌凡良货贿之藏。又《内府》:掌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又《春官·巾车》:凡良车散车不在等者,其用无常。注:作之有功有沽。疏:精作为功则曰良。麤作为沽,则曰散也。
又《博雅》:良,牢,??也。
又深也。《后汉·祭遵传》:良夜乃罢。注:良,犹深也。
又良人,夫也。《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注:妇人称夫曰良。《孟子》: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又夫称妇亦曰良人。《诗·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毛传》:良人,美室也。◎按朱注云:良人,夫称也。与毛传异。
又良久,颇久也。《列子·仲尼篇》: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正韵》:或以为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声轻,故转略为良。
又病愈曰良愈。
又能也。《左传·昭十八年》:弗良及也。疏:正义曰:良是语词。服虔云:弗良及者,不能及也。良,能也。
又《左传·庄十六年》:良月。注:十月也。
又《礼·少仪》:仆者右带劒,负良绥,申之面。注:良绥,君绥也。
又《庄子·危言篇》:尝视其良。注:墓也。
又《谥法》:温良好善曰良。
又姓。郑大夫良霄,汉长秋良贺。
又王良,星名。
又大良造,秦官名。
又地名。《左传·昭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注:下邳有良城县。
又山名。《山海经》:良馀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
又草名。《博雅》:黄良,大黄也。
又彊良,兽名。见《山海经》。
又吉良,良马名。见《唐书·兵志》。
又《古今注》:萤火,一名丹良。
又《韵会》:里养切,音两。《周礼·夏官·方相氏》:以戈击四隅,殴方良。注:方良,罔两也。《释文》方言:罔良,音两。
又《正字通》:音亮。《古诗》:良无盘石固。李白《宴桃李园序》:良有以也。 [6]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点在竖中线左侧;?(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第四笔横在横中线;?(竖提)的提尖抵竖中线。撇笔从横中线撇至竖中线,捺与撇在竖中线相接,捺脚超出上部。 [13]
书法欣赏
[7]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良 | 良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吕张切 | ljɑ? |
集韵 | 良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吕张切 | liɑ? | |
? | 宕 | 上声 | 三十六养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里养切 | liɑ? | ||
礼部韵略 | 良 | 平声 | 阳 | 龙张切 | |||||||
增韵 | 良 | 平声 | 阳 | 龙张切 | |||||||
两 | 上声 | 养 | 良奖切 | ||||||||
中原音韵 | 粮 | 阳平 | 江阳 | 来 | 次浊 | lia? | |||||
中州音韵 | 良 | 平声 | 江阳 | 离张切 | |||||||
洪武正韵 | 良 | 平声 | 十七阳 | 来 | 次浊 | 龙张切 | lia? | ||||
两 | 上声 | 十七养 | 来 | 次浊 | 良奖切 | lia? | |||||
分韵撮要 | 良 | 阳平 | 第七张掌帐着 | 来 |
(参考资料:汉典 [8])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l | i?a?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阳 | l | i?a?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阳 | l | ja?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阳 | l | ia?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阳 | l | jang |
西汉 | 阳 | |||
东汉 | 阳 | |||
魏 | 阳 | jang | ||
晋 | 阳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jɑ?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阳唐 | jɑ?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jɑ?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l | i?a? | |
隋唐 | 王力系统 | l | i?a? | |
隋唐 | 董同龢系统 | l | jɑ? | |
隋唐 | 周法高系统 | l | iɑ? | |
隋唐 | 李方桂系统 | l | jang | |
隋唐 | 陈新雄系统 | l | i?ɑ? |
(参考资料:汉典 [8])
方音集成
播报编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lia? | 35 | 阳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lia? | 42 | 阳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lia? | 24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nia?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nia?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liɑ? | 55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lia? | 34 | 阳平 | |
晋语 | 太原 | li??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lia? | 24 | 阳平 | |
吴语 | 温州 | li | 31 | 阳平 | |
湘语 | 长沙 | lian | 13 | 阳平 | |
湘语 | 双峰 | li?? | 13 | 阳平 | |
赣语 | 南昌 | li?? | 24 | 阳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li?? | 11 | 阳平 | |
粤语 | 广州 | l?? | 21 | 阳平 | |
粤语 | 阳江 | li?? | 43 | 阳平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li?? | 24 | 阳平 | 文读 |
ni?u? | 24 | 阳平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lia? | 55 | 阳平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lu?? | 52 | 阳平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li??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