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节,男,汉族,1972年2月出生,安徽省潜山人,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7]。
- 主要成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1] [6] - 代表作品
- 《深基坑围护设计与实例解析》《地基基础设计》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授/岩土工程师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人物履历
播报编辑
1994年9月至1998年4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
1998年4月至2012年10月,先后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西班牙“公共建筑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2年10月至今,任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1月至2016年06月,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任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1] [3] [6]
2021年10月,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7]
担任职务
播报编辑
社会职务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首批院士后备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入选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首批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1] [6]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负责人,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力学》编委。1994年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直攻博),2000年西班牙公共建筑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深基坑开挖、地下空间及隧道工程、土动力学。 [6]
学术兼职
(6)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7)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
研究领域
播报编辑
基坑开挖
土动力学
地下空间及隧道工程
出版图书
播报编辑
科研项目
播报编辑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饱和土中非连续屏障振动隔离研究
论文著作
播报编辑
(1)著作: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地基基础设计》, 2007年10月
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涌潮冲击排桩式丁坝的数值模拟, 2007
岩土力学, 饱和地基上条形弹性基础的摇摆振动, 2010
岩土力学, 饱和土中刚性排桩对平面SV波的隔离分析, 2009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循环荷载下软土动弹性模量衰减规律研究, 2008
岩土工程学报, 饱和土中单排弹性桩对平面S波的屏蔽, 2008
计算力学学报, 移动荷载下上覆弹性板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 2008
水利学报, 涌潮荷载下桩式丁坝的动力响应, 2008
岩土工程学报, 轨道刚度对路轨系统及饱和地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2007
岩土工程学报,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基加筋道路加筋效果分析, 2007
岩土力学,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刚度软化特征试验研究, 2007
岩土工程学报, 基于修正Iwan模型的软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2007
岩土力学, 强夯加固回填土地基的三维数值模拟, 200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瞬态扭矩作用下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的响应, 2007 [1-2] [6]
所获奖项
播报编辑
奖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徐长节教授牵头项目“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5]
荣誉
[1] 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4] 201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5] 2014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6] 2018年江西省首批院士后备人选
[7] 2018年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8] 2014年度江西省百千万人才
[9] 2015年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0] 2020年第十五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
[11]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12] 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负责人
[13]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平台“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与智能建养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负责人 [6]
学术成果
播报编辑
科技奖励与专利
[1] 复杂应力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全过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4] [6]
[2] 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3] 复杂地层盾构隧道变形控制与施工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18年中国交通运输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4] 复杂地质盾构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安全控制及工程应用,获2019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5] 滨海沿江城市隧道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6] 环境敏感区软硬不均地层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7] 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理论及绿色支护技术应用,获2021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8] 覆盖型岩溶区公路塌陷防治关键技术,获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
[9] 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获201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10] 强夯法加固回填土地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1] 特殊桩基承载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获2017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12] 动荷载下饱和土耦合作用理论及灾变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13] 沿海地区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治新技术开发及其工程应用,获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十五
[14] 饱和土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获2003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九
[15] 钱塘江海塘粉砂土地基抗震分析研究,获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6] 钱塘江强涌潮区桩式丁坝研究与应用,获200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17] 粉砂土地基堤坝地震液化及稳定分析研究,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
专利
[1] 一种用于围护结构支撑拆除时的后浇带换撑结构,发明专利,ZL201410534466.X,排名第一,2016.02.17
[2] 一种不平衡基坑支护设计方法,发明专利,ZL201510011722.1,排名第一,2016.06.15
[3] 一种基坑底部降水井封井方法,发明专利,ZL201510200692.9,排名第一,2017.03.01
[4] 一种粉砂土地层刚性围护结构非平衡设计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0172983.5,排名第一,2020.05.15
[5] 一种渗流条件下海底盾构隧道开挖试验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0267877.5,排名第一,2020.06.05
[6] 一种模拟稳定渗流和振动荷载下土压力试验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0428974.8,排名第一,2020.07.17
[7] 路面交通荷载对临近基坑围护结构影响的现场测试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0172983.5,排名第一,2020.03.27
[8] 一种非等长锚索或锚杆支护设计方法,ZL201810022261.1,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0.10.09
[9] 软土地区矩形基坑底部土体加固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0468669.1,排名第一,2020.10.13
[10] 一种基于位移模式修正的土压力计算方法,ZL201810254691.6,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1.06.18
[11] 一种桩撑式围护结构基坑坑边土体的沉降计算方法,ZL201810551011.7,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2.04.12
[12] 一种基于变形控制的悬臂式支护结构设计方法,ZL201811385427.2,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2.04.19
[13] 一种可回收纵筋结构及施工方法,ZL202111159278.X,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2.10.18
[14] 一种软土地基盾构隧道运营期沉降计算方法,ZL201810961223.2,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22.11.15
[15] 一种深基坑开挖时用于保护周边建筑物的多拱形隔离桩,实用新型专利,ZL201820290350.X,排名第一,2018.10.26
[16] 一种加筋水泥搅拌桩围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0884528.4,排名第一,2017.02.22
[17] 一种咬合长短桩围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 2014 2 0824966.2,排名第一,2015.06.03
[18] 一种多功能挡墙试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01720844000.9,排名第一,2018.01.23
[19] 一种可变连接角度的PC工法桩,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0261413.3,排名第一,2020.1.14
[20] 一种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材的锚索,实用新型专利,ZL201921665647.0,排名第一,2020.07.03
[21] 基坑非对称开挖情况下左右两侧围护结构的性状分析计算程序软件V1.0,登记号:2013SR008652,第一著作人
[22] 基坑长短桩围护结构性状分析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3SR018641,第一著作人
[23] 考虑土体长期软化的排桩式丁坝动力稳定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软件V1.0,登记号:2013SR002845,第一著作人
[24] 在任意荷载下成层弹性地基的一维固结沉降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7SR743511,第一著作人
[25] 循环荷载作用下浅埋隧道固结沉降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7SR662057,第一著作人
[26] 基坑非等长组合围护桩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8SR431676,第一著作人
[27] 基坑底部土体加固情况下桩(墙)刚性支护结构抗隆起安全系数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8SR39103,第一著作人
[28] 盾构机停机期间地面沉降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8SR002169,第一著作人
[29] 动荷载作用下桩墙式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分析软件V1.0,登记号:2018SR1089497,第一著作人
[30] 动荷载作用下桩墙式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分析软件V1.0,登记号:2018SR1089490,第一著作人
[31] 两侧挖深不同的桩撑式围护结构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7SR059097,第一著作人
[32] 非对称开挖情况下桩(墙)撑式刚性支护结构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17SR743510,第一著作人
[33] 非对称开挖基坑多撑式围护结构设计计算软件V1.0,登记号:2020SR0528690,第一著作人 [4] [6]
■出版专著
[1] 地基基础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7万字,独著
[2] 深基坑围护设计与实例解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45万字,主编
[3] 土力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9万字,主编
[4] 基础工程. 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32万字,主编
[5] 交通岩土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1,主编
[6] 非平衡荷载作用下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机理及计算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04,独著 [6]